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

你快樂嗎??-開啟你的快樂腦

開啟你的快樂腦

新「我有主義」 幫你找回真實的快樂


文/成章瑜、陳竫詒

到底什麼可以讓人快樂?人類五十年來,平均收入成長兩倍,但是快樂程度並比不上五十年前。很多人都以為金錢可以買到快樂,但根據《Time》雜誌二○○五年做的專題,引述綜合研究發現,哪些變數可以真正影響快樂:

財富:一點點。
婚姻:有,已婚者通常比單身者快樂,但有可能是他們原先就是比較快樂的人。
宗教信仰:有。雖然很難分辨究竟是神的緣故,或者是與人互動的關係。
朋友:有。
教育:沒有。
年輕:沒有。事實上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沮喪。
看電視:一天看超過三小時,特別是看連續劇的人比較不快樂。

上述的結論,輝映英國經濟學家理查.萊亞德(Richard Layard)的發現,從金錢、學歷、成就及性愛而來的快樂,在到達一頂點之後,反而呈現邊際效益遞減,就像踏上了「享樂跑步機」,越追逐,欲望越高,很容易上癮,滿足感自然降低。

有意義的快樂,才能長久

神經心理學家老早就發現,沒有意義的快樂不能持久。正向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認為,必須先學會區分愉悅(pleasure)與滿足感(gratification)的不同。愉悅是感官上的狂喜,但來得快、去得快;滿足感必須是做了最喜歡的事後帶來的意義和感覺,快樂的感覺才會更深層。

通常買了LV皮 包、賓士新款轎車、吃鮪魚肚等美味的「快樂」,都是心理學上的「愉悅」層次,來得快、去得快。這也解釋了,許多憂鬱症的人都是物質不匱乏的人,但是為什麼 憂鬱。原因即在於,物質的滿足很容易飽和,而且之後刺激要越來越強才會達到同樣程度的快樂。這種短暫的快樂一過去,剩下是更多的空虛。

只是,大多數人(包括成功人士)並不自知,他們所追逐到的,是愉悅,感官上的狂喜。

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,一個人要真正快樂,必須要有下述條件:一是有實質上引起快樂的原因,這跟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有關;二是快樂必須有意義,愉悅感覺才能持久,這與大腦額葉的活化有關。

被稱為「快樂研究之王」的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和精神治療學教授戴維森 Richard Davidson)發現,人能感受到多大的快樂,雖然跟短暫愉悅的多巴胺有關,但人腦的可塑性極強,快樂是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的,尤其在青春期以前。更有另一派腦科學家主張,要找到真實的快樂,必須尋找能產生意義的人生經驗。

「快樂若要長久,必須去尋求它的意義,只有有意義的快樂才會帶來心靈的滿足。」台大精神科教授、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說。人,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時,從葡萄糖的消耗量來測量,左前額葉、顳葉或者頂葉都會更活躍,人就會洞見、好心情,進而得到長效的快樂。 實質快樂,是長效、深層的滿足,甚至可提高人體內的免疫力。戴維森在實驗中發現,當人感到快樂時,一種叫做皮質醇的化學物質(編按:會壓抑人體的免疫抗病功能),在大腦中的含量就會減少。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不容易感受到壓力,因為他們比較不會有這種化學物質。

透過「給予」和他人連結,心就站穩了

建立「世界快樂資料庫」的鹿特丹伊斯拉謨大學教授維恩哈文(Ruut Veenhoven)歸納出快樂的四大條件:社會的品質(包括政府的穩定度、物質的豐裕度、個人主義的興盛度) 、一個人的社會地位(財富、職業、人際關係等) 、個人的條件(遺傳基因和人生經驗) 和運氣的好壞。

他認為,一個人的快樂度中,社會品質就占了百分之五十,社會地位和個人條件占百分之二十五,另外百分之二十五是運氣。足見社會品質對快樂的影響力。

台灣為什麼如此憂鬱不快樂? 「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,就是整體社會的希望吧!」作家王文華說。希望,可以克服困境,有希望時,現在的困境,他都不會很介意,因為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我 的未來。單獨的困境並不見得會自殺,只有在困境中,而又沒有希望,那個困境就會無窮放大,大過我們的理智和感情。

然而,社會上誰負責這個希望?政府與企業界要負很大的責任。因為很多人每天生活最直接的介面是他的公司和他的老闆。

與其去埋怨,為什麼台灣沒有希望,倒不如自己做一個希望的種子。這個希望,一個給自己,一個給別人。「如果不能讓政府政策給我們一個大的希望的話,兩千三百萬人每個人給一個小希望,加起來也是可以超過任何政府的,」王文華說。把希望擴大,把欲望縮小,人自然快樂。

「今天我有了什麼?」精神科名醫、台大教授胡海國每天都這樣問自己。

多數的人每天都抱怨:「我沒有錢,我沒有成就,我的愛沒有應得的回報……。」這樣匱乏的心理狀態讓人很難快樂。胡海國主張:「我們必須用『新我有主義』,對抗嚴重的心貧症。」

什麼是新我有主義?我有,一是認識自己的資產;二是我有能力給。胡海國形容,當人能認識自己的有,並能與他人連結:「就像樹的根一樣,心,就站穩了。」

有能力付出,是一種快樂的能力。很多人,都是他們先拋棄了自己,間接的拋棄了別人。從「新我有主義」出發,正向的思考「我有什麼」,才能從孤立狀態,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生命的連結。

你有「杜鄉的微笑」嗎?

人生什麼事情最重要?你可能一時答不出來。但是,到底你是真快樂?還是假快樂?眼角的魚尾紋,不需一秒鐘就已替你回答。

真實的快樂,又被稱為「杜鄉的微笑(Duchenne Smile)」,是發自內心的微笑,紀念發現他的法國人杜鄉(Guillaume Duchenne)。 「看看你自己的表情是不是嘴角上揚、眼尾出現魚尾紋,眼眶周圍的眼窩匝肌和顴肌也被牽動,因為這兩塊肌肉不受意志控制,完全騙不了人,」陽明大學助理教授 陳麗芬說。榮總和陽明大學合組的「整合性腦功能研究團隊」,目前正計畫開始研究快樂表情等正向情緒,其中杜鄉的微笑是目標之一。

有另一種微笑也騙不了人,叫做「官夫人剪綵的微笑」(Pan American Smile),不是發自內心的,也就是中國人說的「皮笑肉不笑」。

在真實的生命現場裡,不論是宏達基金會執行長卓火土、痲瘋病人林葉、路竹醫生團和雲門舞者李靜君,在他們臉上,你都可以看到什麼是「杜鄉的微笑」,因為他們完全可以感受到什麼才是真實的快樂

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

國父的手機與李白的簡訊-創意發想術

國父的手機與李白的簡訊 by 黃舒駿

現在,未來更是,套句臺語老掉牙的說法,沒人有那個美國時間聽你的因為所以或是起承轉合。

是我十年前兩個未發表的短文,造成這個題目的誕生。

一、國父不用手機

國父不用手機,也能搞革命!/想想那些急著在飛機落地前,狂打電話大聲嚷嚷的人/到底在做些什麼大生意?我很好奇

國父不用手機,也能搞革命!/於是我偶而也關機/看看自己,能做些什麼大事情/或至少/縮短自己和國父的距離

二、李白

我不明白/李白為什麼這麼厲害!/從一個沒有報紙電視和網路的時代/也可以紅到現在!

他的宣傳策略/顯然勝過/他的創作天才

我們常說的人心不古,大致上是說古人比較純樸,但是我一直很納悶,這是哪門子道理與誰的觀察?是拿誰跟誰的比較?就拿國父與李白,雖然,很 遺憾的,我來不及採訪到他們,無法解決我深深的疑問與佩服,但我認為,他們不只不純樸,還心機得很,至於他們的成就與影響力,才華之外,我看到的關鍵,是 對市場的敏感和掌握流行傳播的主流技法,因為對市場的敏感,所以他們擅長發掘最容易引起共鳴的題目,因為掌握流行傳播的主流技法,所以他們都在當紅的舞臺 上引人注目,當然,冒險的膽識,和創新的意志,是不可或缺的特質,但是,國父不一廂情願的猛考科舉,李白不鄙視當時流行的律詩絕句,是他們不浪費才華的聰 明之舉。

你看國父,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,一個一生花了那麼多時間坐船到處遊走募款的人,是如何完成組織,並傳達理念的?如果不是善於使用傳播力量, 說一達十,甚至達千達萬的,他怎麼有可能在不算長的一生,做了那麼驚人的事?以我的分類,他是屬於「選對題目」的例子,因為選對題目,就像選對地段買房 子,在當時,穩居中國人言論思想市場的「黃金地段」,所以,一呼百諾,磁吸般的席捲了時代的主流能量,硬是把滿清給搞了下來!我相信他對時代氣味的嗅覺與 敏感,是成就大事的關鍵。

再看李白,如此不世出的天才,想必他也有天才所遺傳特有的叛逆思維與傲骨,我無法想像他沒有思考過寫唐詩有多無聊! 為何那個盛世的唐朝要幫天才裹小腳,苦苦相逼,要大家在那幾個字的限制下比高低,比大小! 難道他沒想過掙脫束縛,自創一格,硬是來個十言絕句,十八言律詩的?我想,他一定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,也更商業,他深深明白,另類可以滿足傲骨,但卻會失 去影響力,也許他也寫得好漢賦,但他要共鳴,他要人們傳誦。

好,歷史不是要我們效法英雄聖賢的行為嗎?從國父和李白的例子,我得到的啟發是:1.題目要引起共鳴。2.創作格式要順應時勢。共鳴很容易 懂,也沒有貴賤之分,只有大共鳴與小共鳴之別。創作者在把作品公諸於世的那一刻起,就再也沒有故作清高,假裝不想大受歡迎的資格,唯一的目的就是爭取大共 鳴,不然,藏諸名山即可。既然如此,猜測人心,把自己品味與創意的頻率,轉轉轉轉轉,轉到與普世大眾的頻率相同,是必要的過程,會大受歡迎的東西,也必定 是人人心有戚戚焉的東西,也就是一個處於常識範圍,又能不落俗套的用出人意表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創作,才能走紅!這就解釋了絕大部份的暢銷曲為什麼都是情歌 的原因。

再來,創作格式要順應時勢,你也可以用駢文寫愛情,也可以偏偏不搞電影,故意用皮影戲表達你心中那部曠世鉅作,但過時或者是偏僻的格式,只會阻礙你引起關注的機會與速度,沒有別的好處。

這時就得說到手機簡訊與音樂了。坦白說,我也有千百個不願意,百千個不甘心,為何我原先做的好好的,榮華富貴就在其中的,以200字上下, 四分鐘左右為範圍的流行音樂詞曲創作,硬要被一群天才但不懂創作的科技人士搞出的什麼手機簡訊,來電鈴聲的全新格式所改變?先是像一種騷擾,後來變成一種 像狂潮一般的難以抵禦。我相信所有的流行音樂工作者都已面臨這樣的抉擇:歸隱山林,拒絕改變?還是順應潮流,再顯風華?坦白說,我認為這趨勢,是一去不回 頭的,就跟唐詩變宋詞,是不會再變回唐詩一樣,過去一切都已成歷史。有趣吧!我們還活著,但很可能已經變成古人,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格式的改變所造成 的根本問題,我們就會變成在明朝寫元曲的怪叔叔。

所以,以手機這個平台所造成的新文藝,新流行創作是確定的。你可以選擇不參加,但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。以前說紙短情長,並不足以形容手機文 學的短,三十秒廣告歌曲在手機上可能還嫌長,四分鐘的流行歌曲必須再粹取到四小節就得吸引人,這個改變,令人焦慮,但也令人興奮。

我所成長的時代,是個意義與邏輯當道的時代,不管是科學精神或是文藝創作,這兩根門柱,是聳立在入門處,無法不仰望的景觀。但是,面對事實 與現實,現在,未來更是,套句臺語老掉牙的說法,沒人有那個美國時間聽你的因為所以或是起承轉合。所以,越輕薄短小,越無遠弗界,過去聽到那句話,每人只 能紅五分鐘,就夠你震撼的了,現在,五分鐘?五秒就要決定要不要了!

轉載自中時人間附刊
--
我看這篇:
手機帶來的巨大的生活型態和風格的改變,
文內提出的問題:國父沒有手機也能搞革命,
我們24拿著手機,又做出了什麼大事?
點出了要創造出感染整個社會的創作,
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從社會的底層,
也就是人人都在思考,在煩腦、在焦慮的集體潛意識出發,
用特別的角度切入來描繪、定義、解釋、甚至建議這個貫穿你我的議題,
然後才開始考慮,
要用什麼當今最hito的型式(手機簡訊、部落格)來當做媒介,

在這個資訊過載,媒介多元的時代,
如何在30秒內得到聽眾視眾的注意,
是每個人都要通過的電梯測試。